top of page

EP8. 我該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,甚至轉系或轉學嗎?

Writer's picture: VivienVivien

上集節目當中,我和大家討論了高中生如何選擇大學科系,今天呢,我想進一步聊聊,進入大學後,有些同學會考慮修學分學程,輔系,或雙主修,甚至是轉系或轉學。這個時候,同學們應該評估什麼項目呢?歡迎家長和同學一起收聽本集節目。如果大家是透過Youtube觀看節目,記得打開字幕唷。


釐清動機


好的,那就馬上進入今天的主題。


現在每所大學都有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轉系的機制,通常是在六月開放學生申請。而轉學考,如果目標是暑假後轉學,通常3~5月,各校就會陸續公告考試簡章。所以現在三月,是一個蠻適合思考下學期是否要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轉系或轉學的時間點。


上集節目中我曾提到,有些同學在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,秉持「選校不選系」的原則,先求進入理想學校,之後再透過申請轉系或輔系、雙主修…等方式,一步步接近自己期待的科系。對於這些同學,我會建議,進入大學後就要開始了解轉系、輔系、雙主修的規定和門檻,務必把握每次考試,把成績顧好,才有成功的機會。特別是比較競爭的科系,每年招收轉系及輔系的名額有限,也許全校就只收10名或20名。有些科系,像是要轉入台大法律系,除了在校成績,還要筆試。


不過呢在這一集,我比較想多討論的是另外一種狀況:就是原本進大學的時候,沒有打算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或是轉系、轉學的想法,但經過大一或大二的學習後,才想如此做。如果你就是這樣的學生,第一步我想請你先仔細思考,你想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或轉系、轉學的動機是什麼?


為什麼要先思考動機呢?


因為不管選擇那一種,你都需要比原本只有一個學位的狀態,付出更多努力及代價。最直接的代價就是,當你的同儕在參加社團活動、實習、出國當交換生、打工、甚至談戀愛的時候,你要花更多時間上課考試,才能取得必要的學分數。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在動機,這條路是不容易走下去的。


我想,打算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或轉系,甚至拼轉學考的同學,大部分應該都是希望趁著還在學校的時候多學一點,增加未來就業競爭力。也有的同學,是對學分學程,或是輔系、雙主修的主題很有興趣,所以才做這樣的決定。


無論是想增加未來就業競爭力,或是對該科系學程主題有興趣,都算是蠻強的動機。但若是因為其他同學、好朋友也這麼做,出於一種害怕被比下去的心態,但自己內心並沒有真心有興趣的話,就比較難堅持下去了。


在這裡我想針對「增加未來競爭力」這個點,再多談一些。


我認為,最有競爭力的職場新鮮人,是一個認識自己的人。也就是說,能增加畢業後的就業競爭力,不僅是畢業證書上的學位,更重要的,在大學四年,你有沒有透過不同的方式,來認識自己、發掘自己的優勢專長。

而所謂不同的方式,最基本的,當然是原本科系的必修課、選修課。行有餘力的話,再加上修學分學程,輔系,雙主修的課程學習。另外的方式,包括參加社團活動,去企業機構實習,到海外姊妹校當交換生,或者是打工…等等。


同學們從事以上事物的時候,你可以特別觀察一下,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;擅長什麼、不擅長什麼;你談論什麼議題的時候特別有活力…等等。這些觀察讓你更認識自己,進而在未來選擇職涯的道路上,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起跑點。


因此,專業知識上的學習,只是大學時認識自己的方法之一。如果是我的孩子,我會鼓勵他們,除了課業之外,能多多增加不同的生活體驗,才可以更認識自己還有這個世界。


評估要修學分學程、輔系還是雙主修


接著來談談,如果有在考量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或雙主修的同學,該如何進行評估呢?稍後會再討論如何評估是否要轉系或轉學。


一般來說,要獲得一個學分學程,需要比原先自己科系的畢業學分,再多修15~20個不等的學分,看各校各學分學程的規定。輔系則差不多要多修20~25個學分。雙主修所需要的學分數更多,從35學分到40幾學分都有。


所以很現實的考量,除了之前提到的內在動機之外,就是:「你願意投入多少時間上課讀書呢?」


如果專業選修課一門3學分,修學分學程就代表要多修6門課,輔系則是8門課,雙主修更多,差不多要多修將近12~14門課。


這些額外的課,應該沒有人只求60分過關吧。這樣應徵工作的時候,拿出成績單來,就有點尷尬了。所以,這多出來的6門課甚至是10幾門課,如果要取得還不錯的成績,同學勢必要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。決定自己可以投入多少時間,是評估的最關鍵因素。


評估是否轉系、轉學


談完了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,有的同學可能在讀了大一大二的共同科目、必修課目之後,覺得所念的科系和自己想的有蠻大的落差,或是實在念得很辛苦,例如花了時間就是讀不懂或是讀不好,因此就萌生想轉系甚至轉學的念頭。


如果同學原本就讀的學校就有想轉讀的科系,轉系是蠻不錯的優先考量,但若沒有,就需要轉學。也有的同學除了想換主修科系,同時也想離自己的家鄉近一點,所以考慮轉學。另外則有些同學,是想順便再更上一層樓,希望透過轉考,考進聲譽更好的學校和科系。


對於想要轉系或轉學的同學,請先了解並確認,大三、大四的專業選修和必修科目,你確定一樣也沒有興趣嗎?因為蠻多科系在大一大二都是上比較general的科目。以管理學院為例,大一大二必修通常是經濟學、會計、微積分、統計、商事法…等基礎科目。到大三大四,才會接觸到和該科系較直接相關的科目,例如行銷模組課程,商業分析模組課程…等等。如果研究了之後,覺得大三大四課程內容其實自己還蠻喜歡的,那麼就不需要因為對基礎科目沒興趣就考慮轉系。


再來,你也可以回想一下,當初填現在這個科系,你的期待是什麼?那些期待,在大三大四,確定沒有辦法獲得嗎?建議你主動找系上老師和學長姐聊一聊,更具體了解之後學習的科目內容,獲得更多訊息後再評估會更好。


此外,轉系和轉學,通常代表你將進入一個新的人際圈。轉系生或轉學生,要融入原本從大一就開始培養友誼的同學們當中,是不容易的,需要刻意去經營。這部份的心理建設,同學們最好也有所預備。


最後,很重要的,請你花時間去研究,轉系或轉學後要修讀的科系,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類別,是否適合你。不僅要了解該行業從業人員的每日工作內容、薪資福利,更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大概會是什麼面貌?學習成長的機會如何?職務的未來發展潛力怎麼樣?這份工作在心情情緒面經常會遇到哪些狀況…等等。

為什麼要多了解這些呢?其實不僅是轉系、轉學的同學,修輔系或雙主修的同學也需要思考這些。這樣才不會對未來要讀的新科系,存在過度美化的想像,能避免自己把轉系或轉學,當作逃避現實的方式。


讀大學的目的是什麼?


最後,對於大一、大二的同學而言,我想邀請你再深入一點思考,你認為,讀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?


是為了在學校學得一技之長,畢業後可以無縫接軌,進入職場嗎?大學該被視為職業訓練所,還是讓青年學會如何思考、學習如何經營健全人生的場域呢?


曾任教耶魯大學的教育評論家威廉.德雷西維茲,在他的著作《優秀的綿羊》一書中,探討讀大學的意義。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,內容是這樣的:「真正的教育會讓你帶著求問之心走進世界,而不是只帶著你的學歷。」

我認為,讀大學不僅是為了未來的求職,更重要的是透過大學生活,認識自己、認識別人、認識世界。如果你抱持這樣的信念,我相信,無論是否有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或雙主修,甚至有沒有轉系或轉學,你的大學生活一定都會是很精彩、很有意義的。這段時期接觸的人、事、物,必將成為你人生旅途中極美好的養分與祝福。


好的,今天的節目差不多告一段落了,我快速幫大家回顧一下本集的三個重點。

1. 決定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或轉系、轉學之前,請思考你的動機、出發點是什麼?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在動機,這條路是不容易走下去的。

2.想修輔系、雙主修、或轉系、轉學的同學,請務必花時間去研究未來要新修讀的科系,畢業後可能從事的行業類別,是否適合你,才不會對未來要讀的新科系,存在過度美化的想像。

3.打算修學分學程、輔系、雙主修、或轉系,甚至拼轉學考的同學,大部分應該都是希望增加未來就業時的競爭力。但最有競爭力的職場新鮮人,是一個認識自己的人。鼓勵大家,除了課業,能多多增加不同的生活體驗,才可以更認識自己還有這個世界。請記得:「真正的教育會讓你帶著求問之心走進世界,而不是只帶著你的學歷。」


下一集節目,是學生系列的最後一集,將討論大三大四同學最常問的問題:要不要念研究所?如果不念研究所,我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呢?敬請期待喔。


祝福大家,天天帶著喜樂的靈魂去上學上班,生命經歷突破和更新。我們下次再聊囉。Bye Bye ~




12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