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不是沒想過希望按著自己的性格、興趣、專長、價值觀來選擇工作,但有可能在眾多機會中,那個自己最想去做的,卻是薪資最低的。我在高中談生涯規劃時,小高一直接發問:請問選那個科系將來薪水最高?
英國管理大師,查爾斯韓第,曾在著作中談到「知足常樂」這個主題。有位財星雜誌記者問韓第,「你有沒有拒絕過別人的演講邀約」?韓第答:「常有的事。這些演講需要花太多時間旅行,我必須離家遠行,也無法寫作。我目前賺的錢已經有餘」。韓第寫道,「當我為 "足夠" 訂定的門檻越低,越能自由自在從事其他活動,可以說,出於自願的貧窮,是幸運的。」
我要離開金融業前,花了一些時間跟家人討論轉職的好處(例如可以多陪家人、身心靈更健康),還有收入減少的實際影響。「我們以後可能就不能常常出國玩了唷」,「麻麻沒關係,木柵動物園就很好玩了」孩子們回答。
當我們檢視自己的物質需求,究竟哪些是必須、哪些是想要,又有哪些是炫耀,也許你會很驚訝地發現,維持生活所需的金錢門檻,可能比你以為的來得低。
韓第大師的「足夠」觀念,說不定就是那把幫助你開啟前方道路的鑰匙,不再因為薪資,而裹足不前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