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位美國名校教授跟學生說,你們畢業後,如果收到同學會邀請函,請直接把它丟到垃圾桶;無論是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重聚,都不要參加。為什麼?因為在你前往理想的路上,通常要長期耕耘才會有成果,若在尚未開花結果時就跟別人比較,很容易會失去初衷而無法堅持下去。
英國文壇才子,艾倫狄波頓,在他的著作「我愛身份地位(Status Anxiety)」 也提到類似觀念。人們對身份地位的焦慮,並不是天生的,乃是因著比較而產生的,尤其是跟自己的同學比較,因為同個學校通常意味著彼此有類似的智力水準。
選擇工作和唸書,其實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。念同一個科系的同儕雖然智力程度差不多,但每一位人格特質一定不同,興趣及專長也各異,更別說對人生的價值觀肯定有很大的差別。因此,和同儕比較工作選擇,似乎不是那麼合理。
我身邊有許多社會上稱為「人生勝利組」的同學,如果真要比,那選擇離開金融業的自己,怎麼比得過呢?還好,我明白自己的性格、興趣、專長和價值觀,都跟同學不一樣,因此,可以由衷慶賀他們的成就,覺得真榮幸和他們有同窗情誼。
聖經中有句話:「不要自視過高,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而要照著神所分給每個人信心的尺度,清醒地看自己。」所以囉,當你我摘下比較的眼鏡,用合宜的眼光看自己跟別人時,走一條跟他人不同的路,也就不會太擔憂了。
Comments